一年融资超80亿 医疗器械领域终于迎来爆发?
3月20日讯
讲到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热,你第1时间会想到甚么细分领域?
是移动互联网?创新药?还是精准医疗?
上述3个细分领域,都曾博尽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眼球。但有这么1个细分领域,久长以来被视为医疗健康行业内中国最大的短板,也曾被1些投资人认为在国内找不到适合的投资标的。这个细分领域,叫做医疗器械。
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医疗器械近两年在国内创投界受欢迎的程度明显增加。用1组数听说明情况:据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根据公然资料统计发现,2017年,医疗器械领域被表露出来、有明确融资主体的融资案例有67个,公然的融资金额高达80亿元以上,单个案例融资额超亿元。
风水轮番转,医疗器械这个细分领域这下真要熬出头了?
发展空间巨大
在去年表露了的融资案例中,据统计,触及医疗装备的有33起,其中联影医疗以33.3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成为行业冠军。其次是诊断领域,共有15起;基因测序、基因检测的有7起。最后是医用耗材类,只有1起。而在公然的投资人信息中,出现了软银中国、弘晖资本、礼来亚洲基金、高特佳投资、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身影。
这个热度延续到了今年,日前,贝登医疗宣布完成新1轮亿元级融资,但具体金额和投资方并未流露。
此前,贝登医疗曾于2016年11月取得A轮6500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卫基金、东方富海和普华资本;2015年6月,贝登医疗取得分享投资和深圳市鹏瑞投资团体有限公司的3000万元Pre-A轮融资;另外,其还取得菁葵资本的天使投资。
成立于2012年,贝登医疗是1家医疗器械的B2B平台,主要通过向上游的医疗器械厂家采购,服务下游中小型医疗器械经销商和部份民营医疗机构。开创人丁海波与几位合伙人此前均供职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的B2B部门,团队成员还来自迈瑞、奥林巴斯等专业医疗装备生产供应商等。
据了解,贝登医疗已对接了500家上游医疗器械厂商、近1.5万家中小经销商,平台中有2万个SKU,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两套销售体系。
从投资角度来看,医疗器械在海外市场发展火热,据美国CB Insights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私营医疗器械公司的投融资交易量有了明显升高,共完成了479宗投资,取得了近48亿美元。在全球医疗器械投融资交易活动中,美国占77%的交易份额,以色列和英国紧随其后。
从市场范围来看,目前中美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的市场范围是3903亿美元,美国的市场范围最大,到达2084亿美元,而中国的市场范围是37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6,美国的医疗器械增长率唯一6.03%,而中国的增长率在17%左右。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范围的42%,而中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范围的9.16%,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迎来医疗器械领域的黄金10年。
进口替换是大势所趋
整体来讲,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到达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范围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范围的42%,并有扩大之势,市场存在着前景大、增长速度快、行业痛点明显等特点,中国在器械流通领域还没有1家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直言,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目前仍存在1些明显的问题。第1,国产品牌低价竞标策略。缺少战略定位,低于对标高端产品,与代理商同步紧缩利润。这也致使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没有足够利润继续研发,缺少资金支持,而升级换代也面临技术与资金压力,市场品牌投投入不足。
第2,单1技术突破难以构成平台优势。缺少长线技术组合,摊薄客户开发本钱,不勇于投入培养和开发客户。
第3,简单模仿进程中存在技术细节差距。形似而神不似,随着进口产品的生产本土化,国产企业应真正掌握技术和产品研发思路。关键原材料,高精度加工装备和技术掌握可以明显缩短差距。
3江资本开创合伙人杨翠华认为,之所以现在中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是由于中国的医疗市场是高度监管的,所有国外项目到中国都有落地的问题。从中国目前的医疗水准来讲,虽然需要1些最高精尖的医疗器械和高端技术过来产业化,但同时国内更需要1些低本钱、够用的医疗器械。中国有大量的23线城市的医院,在国内医保覆盖面积还不够大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1些基础问题。在我看来,1些技术上还可以、产品利用上比较创新,能够做进口替换的医疗器械的前景很大。
创丰资本合伙人张可认为,器械领域有比较明显的成长周期,跟互联网医疗无穷烧钱的模式不1样,器械领域只会在初期研发阶段烧钱,而且常常周期只有3年左右。器械没法完全仿造,常常在仿造当中会有部份创新。对基金投资来讲,3到5年的烧钱周期是很健康的,整体来看这个领域风险不大。
不难发现,整体来看,投资医疗创新技术将是未来趋势。中国未来市场,国产进口替换是大势所趋,国家的政策也在向国产器械倾斜。在海外,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尽早会对国际大品牌在全球范围进行挑战。全球范围内会真正突破医疗器械水平发展的瓶颈,深耕临床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等基础学科,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加速技术迭代。也许,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黄金10年,正在渐渐展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