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用药指导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哪些 教你分辨抗心律失常药

发布时间:2017-12-29 12:59:01  来源:   阅读:0

i类抗心律失常药又称为膜抑制剂。其通过能阻滞钠通道保持膜的稳定性。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钠通道的阻滞作用抑制0相的去极化速率且延缓心肌细胞的复极进程,由此到达调剂心跳频率,减慢心率的目的。

根据i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强度又分为3种,分别为:Ⅰa型,Ⅰb型,Ⅰc型。Ⅰa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能适度阻滞钠通道,较强抑制0相去极化与复极进程,从而减慢患者心率,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属此类的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其中,奎尼丁属是最早利用的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常经常使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律后的保持医治,奎尼丁在用量上1般是1次0.2-0.3g。由于本药的医治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多。因此目前临床上特别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已较少用。Ⅰb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能轻度阻滞钠通道,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临床上该类药物的经常使用药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等;利多卡因在临床上使用时由于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作用效果,因此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医治。;Ⅰc型的抗心律失常药通过抑制0相去极化以减慢心率,减慢传导,但Ⅰc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其主要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等。普罗帕酮1般用盐酸盐口服剂型,其适用于医治各种期前收缩,且在预防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有较好医治效果。

除i类抗心律失常药外,在临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医治上还有通过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医治心律失常的ii类抗心律失常药和以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和不应期为作用机制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等。但在此提示您,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前务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依照医生嘱咐公道用药。

标签: